导  航

MEUN

  • ban2
  • ban1

黄河文化

The Yellow River culture

 

展开

黄河流域的戏班规矩

分类:
黄河文化
作者:
来源:
2019/06/18 16:33
浏览量:
戏剧演出行业旧称梨园行,戏剧演员称为梨园子弟、戏伶、优伶或伶人。
        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戏曲艺人崇拜的是唐明皇,视之为保护神,尊之为“祖师爷”。秦腔艺人供奉的梨园神是秦二世胡亥。山西晋南地区戏曲艺人尊奉的梨园神为“正神”和“副神”,均为身长二尺的木制傀儡,正神头戴王冠,身着王蟒。副神为喜神,身穿一般男装。戏班每到一地,首先把他们供奉于后台,不得随便触摸。道清艺人供奉的祖师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。河南坠子艺人奉丘处机为祖师。
        戏曲班社的艺人大都有明确的师承关系。在师缘传承过程中,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行规艺令。徒弟拜师,师傅要考察一段时日,第一看嗓子好坏;第二看机灵与否;第三看是否有培养前途;第四看品行如何。考核合格方可收为正式徒弟,举行较隆重的拜师仪式。在拜师仪式上,有的杀猪置酒,请来各班艺人、艺友,摆上香案,烧香祭祖,接着拜认师傅,请代笔师在纸上写明,徒弟入江湖门拜何人为师等具体情况;有的要立字据,写有“任师傅打骂,跳河投井与师傅无关”之类的话,一开始就给徒弟敲了警钟。徒弟学艺一般三年出师,学徒三年期间师傅供吃穿,收入归师傅。师傅招收的第一个徒弟叫“开门徒”,最后一个叫“关门老兄弟”。也有的艺人是自修自悟,没有入门学徒,主要靠自己钻研练出来的,为了在江湖上好混,也要找个师傅或师兄,取得艺人们的承认,俗称“认过卖师”。戏曲艺人的传统是尊师爱徒,师徒如父子,徒弟无论何时,名气再大,逢年过节都要拜访师傅、师娘,师傅也爱徒如子,有的艺人亲自给徒弟说媳妇成家。
        为了使班社在众多戏班的竞争中站稳脚跟,不断扩大影响,戏班都有严格的戏规、台风。如山西绛州陈发囤的窝徒班,有个唱小旦的名叫陈宿太,还未出师,欲偷偷去住尹寨二班,被师傅追至五泉沟,痛打一顿。上党梆子的戏班“鸣凤班”以台风严肃而久负盛名,演员做事认真,有时与别的班唱对台戏时,台下多数观众跑到对方一边,但演员仍认真做戏,一丝不苟。对“洞房”之类的调情戏,要求严格,把握分寸,偶有演员表演过了头,就要受到严厉痛斥,以败坏戏班台风处理。
       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,传说是梨园祖师爷唐明皇的生日。这一天除了隆重的祭奠活动外,演职员已定合同期满,来年的合同从此日再定,俗称“搁班日”,这一天戏班艺人们迎来送往,欢聚一堂。
         旧时代社会混乱,一些恶霸地痞常常恃强凌弱,艺人们的生命安全无法保证。为了免除那些人为的灾祸,戏班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己的保护措施,以求得平安无事,并有较好的经济收入。戏班每到一地,先由掌班带领小旦到当地缙神家拜客,口称“戏主”,并打上“×××(缙神名字)戏班”的牌子,挂在台前,那些流氓无赖的捣乱就会有所收敛。反之,则会无端招致灾祸,如山西艺人申老泉带着他的“西调”戏班到河南某地演出,正准备收拾戏装到另一地赶台口,却被一位举人卡了戏箱。原来他未到举人家拜访,招致了这一后果。幸亏他平日周济贫困,性情好爽,结识了不少卖艺人,关键时候立站台口竭力相助,才给他解了围。戏班艺人在长期闯荡江湖的生涯中,深刻认识到了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,为了给自己的生存铺平道路,获得世俗人的尊重和帮助,他们常常乐善好施,广泛结交,注重义气,形成了良好的班规习俗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