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  航

MEUN

  • ban2
  • ban1

黄河之旅

The Yellow River tourism

 

 

展开

【黄河味道】遍地飘香的稻谷名特产(一)

基本信息
没有此类产品
详细描述

【黄河味道】遍地飘香的稻谷名特产(一)

 

 

在万里巨川——黄河的两岸,依次分布着湟水谷地、河套平原、黄土高原、临汾平川、共中平原,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环境。

 

 

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居住的地方,据考古发掘的材料表明,大约170万年以前,这里就有原始人类居住,许多重要农作物都是由黄河先民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植而来。自战国、秦汉时代开始,就把主要的粮食作物称为“五谷”,即稷(粟,俗称谷子)、黍、稻、麦、菽(大豆)。在这些作物中,黍稷就是由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首先种植的。

 

 

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事书《齐民要术》,就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,为我们系统研究中国农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最早创始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,也早在远古时期就在黄河流域安家落户,甚至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,稻作文化与粟作文化汇聚成为早期中国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。

 

 

黄河穿过一道一道的峡谷,平稳舒展地进入了宁夏银川平原。绵延数百里的贺兰山,恰似一道长长的屏风,挡住了戈壁飞沙和高天寒流,使这里蓝天明净,气候温和。奔腾的黄河水浇灌着万亩良田,使这里到处是如茵绿草的景色,因而素有“塞上江南”之美称。肥沃的土地,丰富的水利资源,十分适于农作物的生长。这里生产的“银川香稻”产量高,质量好,米粒硕大,青白鲜亮,蒸煮成饭,香喷可口。尤其是灵武、永宁生产的稻米,粒形均匀,洁白透亮,口味香馥,色、香、味俱佳,被誉为“珍珠米”,远销于东欧等国。

 

 

“天下黄河富宁夏”,是黄河水养育了这里的人民,又是人民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这里装扮得更美!董必武同志视察宁夏时,曾即兴吟诵了一首诗:

 

银川信来米粮川

秋实如云喜报连

不闻舟子破翻下

来庆农民大有年

 

这正是“塞上江南”丰收景象的生动写照,银川大地向黄河人奉献出丰硕的果实,并以其美丽的姿容展示在祖国大西北的版图上。

 

502fac4bbdff45ceb6107d0ff3180ab5.png

 

陕西汉中地区生产的“汉中香稻”品质优良,为香稻中的名品。它在陕西洋县香稻的基础上选育而成,其特点是粒大、色白、糯性好、香味浓,从秧苗到加工成大米,始终香气扑鼻,人们既用它做日常之食,也在节日喜庆时用它做粽子、元宵、糍粑、年糕,食之美味可口。

 

 

黄河流出晋陕峡谷,跃过龙门,身形猛然间舒展开来,在这里接纳了它水系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汾河。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,它发源于吕梁山北部的管涔山,由北到南纵贯山西全境。汾河滋润着太原盆地,久负盛名的晋祠大米就产于这里。晋祠大米因产于距太原西南25公里的名胜游览地晋祠一带而得名。它的特点是颗粒长大而饱满,质色微褐而透明,做饭时连蒸五次仍不粘不碎,粒粒分明,吃起来香喷可口。它与天津小站大米同是华北地区的米中名品。

 

 

晋祠大米好,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,晋祠一带背靠悬瓮山,山下有三股泉水从地下涌出,谓之“晋水”,人们说晋水从不结冰,三九天手入水中也不感到凉。不尽的晋水灌溉着稻田,为晋祠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加上这里土质优良,气候温暖,十分适合稻田的生长。勤劳智慧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晋水的利用,宋代范仲淹曾写诗称赞:“千家溉禾稻,满目江南田。”“皆如晋祠下,生民无旱年。”诗中反映了当时晋祠一带的灌溉情况。 宋人撰写的《重广水利记》对晋水灌溉情况也有更具体的记载。近年来,当地农民实行科学种田,科学管理,经过科学选种,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,运用少株密植、定时烤田的办法,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和质量。

 

 

在黄河南岸的河南省郑州市东郊凤凰台村,流传着这样的民谣:“尝尝风台仙,人寿活一千”。“凤台仙”即指凤台仙大米,因产地而得名。这种大米的特点是形似玛瑙,亮如碧玉,米粒大,米质硬,味道香。用它蒸成米饭洁白玲珑,熬稀饭米粒不坯。煮饭时,屋里焖米满院飘香,食之可口,营养丰富。自明清时代,就成为供奉皇帝的御用米。

 

 

原阳县地处黄河下游西段北岸,与郑州毗邻,这里出产的“原阳大米”品质优良,晶莹洁白,甘香味醇,又无污染,是粮食中的上品。

 

 

 

 

上一条
【黄河味道】遍地飘香的稻谷名特产(二)
下一条
【黄河味道】颗粒饱满的豆类名特产